秦昭襄王,登基平乱,相邦二将缔造强秦

公元前年,年仅19岁的公子稷在秦都咸阳登基,史称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他在母亲宣太后与舅舅魏冉的支持下,平定了季君之乱。又借助三朝元老司马错将军镇压了反叛的蜀侯。魏冉后来成为相邦,司马错做了国尉,两人与未来的秦国战神白起是秦昭王最倚重的一相二将。他们亲手缔造了秦昭王的巅峰时代。

秦昭王在位长达56年,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昭王元年至十一年(公元前—公元前96年)是摸索阶段,有胜有败,大起大落,一度被诸侯打得割地求和。昭王十二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95—公元前60年)是战略进攻阶段,堪称秦国有史以来扩张最迅猛、战争最频繁的时期。昭王四十八年至五十六年(公元前59—公元前51年)是衰弱阶段,经历了邯郸之战等惨败,秦国击退诸侯之后元气大伤,只能休战养息。

在战略进攻阶段中,昭王十二年至三十年,岁岁征伐,罕有败绩,几乎每战必得,打残了绝大多数劲敌。在这战绩辉煌的19年,主持军国大计正是一相二将铁三角组合。而随着铁三角中最后一人武安君白起去世,秦昭王时代也彻底进入了衰弱阶段。他们三人合力终结了战国列强均势的局面,奠定了秦国独霸的历史进程。齐、楚、赵等军事强国都是被铁三角成员剥夺了争天下的资格。如果没有这个将相铁三角组合,战国七雄可能还要多打几十年仗才能分出胜负。

穰侯魏冉:名列秦国头号外戚功臣的楚人

他在《战国策》里出场不少,跟苏秦、张仪一样在《史记》中被单独列传。张仪是他在秦国的前辈,苏秦跟他有交手有合作。但后人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被秦昭王罢免相位赶出咸阳时带走财宝千余车。他就是穰侯魏冉,秦国将相铁三角中权力最大的相邦,也是形象最复杂的人。

魏冉又作魏厓,是秦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秦昭王的亲舅舅。他的祖先是楚人,所以秦人将其视为楚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只有昭襄王时期出现过外戚主政现象,而穰侯魏冉是秦国外戚中最杰出的大功臣。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里称赞道:「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这句评语不算太夸张,只不过魏冉的大部分功绩是跟司马错、白起等人共同完成的。魏冉在秦惠文王时就已任职用事。当时司马错已因灭蜀而成为当世名将,魏冉还没有闻达于诸侯。直到秦武王骤逝时,他才脱颖而出。当时秦国形成了以秦惠文后、秦武王后为首的魏外戚和以芈八子(宣太后)为首的楚外戚两个政治集团。宗室、大臣和外邦诸侯也纷纷站队。秦武王临终前传位于在燕国做人质的异母弟公子稷,楚外戚集团因此得势。

虽然公子稷在赵武灵王和燕昭王的支持下平安回国即位,但在国内的根基不够深厚。秦昭王二年,争夺王位失利的季君庶长壮发动了叛乱,史称季君之乱。得到魏外戚集团支持的他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企图以兵变夺取王位。从这个叛乱阵容可知,季君之乱的牵涉面很广。秦国稍有不慎就会走向分裂,失去与群雄争天下的资格。时任将军的魏冉临危不惧,率兵守卫咸阳,击败了叛军。魏冉和宣太后趁机对魏外戚进行了无情的「清洗」。他诛杀季君,把秦武王后赶回魏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威震秦国。毫不夸张地说,秦昭王能坐稳王位,离不开舅舅的鼎力支持。假如没有魏冉,庶长壮很可能夺位成功,铁三角组合就不会出现了。

当时秦昭王年少,由宣太后摄政,王舅魏冉从此成为秦国庙堂的轴心人物。魏冉不仅有杀伐果断的铁腕,还具备灵活的政治手腕。他让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芈戎和族人向寿身居要职,确保楚外戚集团在京师和边郡都有足够的控制力。这对巩固宣太后母子的统治根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此外,魏冉没有急于争夺相位,反而让王族元老严君樗里疾继续做相邦直到去世。他还通过秦昭王的同母弟公子芾(泾阳君)和公子悝(高陵君)的关系,重新把秦宗室和楚外戚拧成一股绳。

就这样,秦惠文王晚年以来庙堂里尖锐的派系矛盾基本上被魏冉处理完毕。秦国朝野凝聚力空前增强,为大举东出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樗里疾去世后,实际掌权的魏冉出于邦交考虑,先后把相邦之位让给赵人楼缓和齐人孟尝君,以求跟赵国和齐国皆为盟友。不想秦国在此期间出现了一连串外交失误,招致齐韩魏三国联军猛攻函谷关。秦国在三年恶战中输给了孟尝君指挥的齐韩魏联军,被迫割地求和,又因扣留楚怀王一事被诸侯憎恶,陷入外交孤立。直到次年(秦昭王十二年),魏冉才正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相邦。

他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秦国的内政和外交形势,并利用诸侯生乱的机会再次派兵东征,拉开了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

本次战略反攻是为了报去年战败割地之仇,但秦国还没有从三年战争大败的伤痛中完全恢复,可以说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幸运的是,相邦魏冉用对了两个人。

他委托老国尉司马错指挥反攻的第一战,果然取得了襄城之战的胜利。魏冉还举荐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白起为将,让他接替伐韩告捷的向寿。白起不负众望,首战攻克韩国重镇新城,再战以少胜多大破魏韩联军,打赢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歼灭战——伊阙之战。

这些举措表明魏冉这时能以公心谋国,并未一味照顾楚外戚集团的小团体利益。司马错自灭蜀之后几次平定蜀乱,没有太多立功机会,是魏冉把他调到了中原战场,使其迎来第二个事业高峰期。后来被誉为战国首席名将的武安君白起,也是在魏冉力排众议后被破格提拔的。这一老一新两位军方大佬投桃报李,与相邦魏冉相善,铁三角组合由此成形。魏冉也借助二将之手强化了对军队的掌控,堪称权倾朝野。接下来,司马错和白起两位名将在他的支持下痛击韩魏两国,夺取了相当于几个郡的地盘。魏冉也因此被秦昭王封为诸侯,因其最初的封邑在穰地而号称穰侯。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就缺乏分封制传统,只是在灭蜀后封宗室子弟为蜀侯。身为外戚的魏冉和王弟泾阳君、高陵君被封为诸侯是一个空前的待遇。此举有利于秦国控制远离咸阳的关东新地盘,也让楚外戚集团成员得到了更多特权特利,可谓一举两得。除了穰地之外,魏冉还从宋国得到了陶邑做封地,给自己后半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在《战国策》里,穰侯往往是被策士说服的对象,显得缺乏智慧。跟前辈张仪相比,穰侯没有三寸不烂之舌,表面上屡屡被各国策士挫败外交图谋。比如,他促成秦齐两国并称「东帝」「西帝」,联手瓜分赵国,不料苏秦不仅说服齐湣王主动放弃「东帝」称呼,还联合赵国组织合纵攻秦。仿佛魏冉偷鸡不成蚀把米。可当你结合《史记》中的各国交战记录来看就会发现,穰侯魏冉的战略头脑其实不亚于苏秦、张仪。论知名度和口才,他不及苏、张的一半。若以王霸之业做绩效考核,他实际上超过了战国其他纵横家。要知道,魏冉主政之初,齐国跟秦国旗鼓相当,还借助合纵之力击败过秦国;赵国并未因沙丘宫变而衰弱,幸运地迎来了中兴;一度四分五裂的楚国趁着秦国与北方诸侯混战时重新完成整合;燕国也通过改革发展成一个不容忽略的新兴强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穰侯没有拘泥于一时得失,而是不断调整外交策略,为秦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被苏秦挫败图谋后,穰侯不计前嫌地转变立场,暗中支持苏秦为燕破齐的大计。他甚至为了向燕昭王君臣表示参与伐齐的决心,任命齐人蒙骜为将带头攻齐。后又派尉斯离参与了燕上将军乐毅组织的五国联军,借助诸侯之力摧垮了最强劲的宿敌。

他做了很多外交工作,组织过连横也参与过合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最终结果大多是对秦国有利的。反倒是秦国的对手们,在合纵连横中经常不小心站错队,痛失好局。

在破齐之后,秦国初露一家独大之相。但魏冉还没尝够不可一世的滋味,就很快在攻打魏国首都大梁时被燕赵联军逼退,因此被免去相位。魏冉几次免相又没多久即恢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魏冉的公心渐渐衰退,私欲越发膨胀。

如果说魏冉在破齐之前的战略方针是摧毁所有的劲敌,则此后一连串攻打魏国和齐国的动作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由于陶邑跟秦国不接壤,西连魏,东连齐,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他在发动此类战争时用的不是老搭档白起、司马错,而是自己的心腹客卿灶、客卿胡阳,甚至多次亲自上阵。除了乐毅、田单、赵奢、廉颇等一流名将外,魏冉可以击败同时期的其他六国将领。

期间楚国图谋合纵抗秦,魏冉临时决定转变主攻方向,再次与白起、司马错联手伐楚。这次长达五年的秦楚大决战,是铁三角最后一次合作。司马错和白起各显神通,最终楚国丢失了半壁江山,仓皇迁都淮北。司马错在战争期间去世,铁三角变成了将相双壁。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跟穰侯平起平坐,但两人的关系渐渐疏远。

除了在华阳之战救急外,魏冉再也没有让白起出战。他派客卿灶攻齐,与同样争夺齐地的赵国发生冲突。魏冉怒而兴师伐赵,却做了一生中最错误的用人决定——派胡阳攻打阏与。结果赵将赵奢在阏与之战大破秦军,赵国成了比齐国更难对付的强敌。当初败给赵国,魏冉的第一反应是让白起伐赵。可这一回,他不愿让白起再立军功,极力跟赵国讲和(《战国策·秦策三·谓魏冉曰和不成》)。

阏与之战让穰侯在国内的威望一落千丈,只是楚外戚集团树大根深,他才能继续占着相邦之位。此时,秦昭王早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中年大叔,宣太后也垂垂老矣。魏冉担心姐姐去世后会大权旁落,千方百计地巩固楚外戚小圈子,还一改秦国向天下求贤的国策,排斥外邦宾客。此举又进一步激化了秦昭王、宗室、大臣、宾客和楚外戚之间的矛盾。

一个叫范雎的魏国布衣士子被秦昭王的特使王稽悄悄带回秦国。两人的马车恰好遇到了东行县邑的穰侯队伍。厌恶外邦宾客的穰侯与范雎擦肩而过。穰侯万万没想到,秦昭王会雪藏此人几年,并最终听从他的建议,「清洗」扶持自己上台的楚外戚集团。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5年),宣太后薨,同年秋九月,秦昭王免去穰侯的相位,勒令他和泾阳君、高陵君离开关中,回自家的封地养老。魏冉带着千余车财物黯然离去,来到了依然跟秦国本土不接壤的陶邑……

魏冉是铁三角组合中最复杂的一个人。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看似判若两人:前期忠心谋国,举贤不局限于楚外戚,扶持了一批平民出身的军功勋臣;后期私欲膨胀,放纵楚外戚专权,排斥外来人才,跟老战友白起貌合神离。晚年的穰侯再也不是那个让诸侯畏惧的战略家,沦为一个眼里只剩下一己私利的短视之人。他在智商和见识上的倒退简直惨不忍睹。

可若是考察他那特殊的身份,也许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穰侯最本质的身份是宣太后为首的楚外戚集团的顶梁柱,然后才是秦国的相邦。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忘记过小团体利益,只是尽可能地将秦国战车跟楚外戚集团捆绑在一起。当两者利益一致时,他就是志在为国建功的良相。当两者利益冲突时,他就是以小团体私利为先的权相。

司马错与白起虽然在军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老部下遍布秦军各级指挥系统,但两人都没有朋党观念,无意在朝中培植党羽。换言之,两人一旦被解除军职和爵位,就立即变回了无权无势的士伍(秦汉时没有爵位的平民成年男子在法律上的身份是士伍)。铁三角在对外军事战略上长期共进退,但始终没有变成一个利益集团,就是因为魏冉和其他两人的为臣之道泾渭分明。

自从司马错离世后,魏冉与白起的关系从相善逐渐转为疏离,魏冉还有意识地限制武安君白起增加军功。即使在对赵战争中失利,他也只是同意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处于秦赵对抗第一线的上郡郡守(司马错恰好也做过这个职位),而没有做出任何有利于击败赵国的战略部署。

如果是从前的他,一定会把摧毁赵国当成战略重心,跟白起等人共谋大计,物色其他良将组成新的铁三角组合。可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魏冉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私欲,想着如何通过攻打远方的齐国,争取把自己的封地变成一个更大的诸侯国。秦昭王君臣后来采纳的「远交近攻」方针,就是对穰侯晚年错误战略的彻底纠正。

魏、白两人的分道扬镳,实质上反映了当权的楚外戚集团和军功—文法吏阶层之间的矛盾。白起和司马错作为秦军的灵魂人物,从来没成为魏冉的私党。他们的战功越高,秦国基层吏民中获得军功爵的人也越多,对朝局的影响力也越大,跟楚外戚集团在各个军政司法要职上的竞争也越激烈。作为两个不同势力的代表,魏冉和白起的隔阂也会不可避免地加深。

当楚外戚集团膨胀到威胁王权的时候,秦昭王再也无法容忍。当这个小圈子背离了秦孝公求贤令和商君之法的时候,渴望以功劳获取官爵的广大军民也不再把穰侯视为功臣。秦国需要更多的胜利来摆脱低迷的士气。「清洗」以穰侯为首的楚外戚集团注定成为推动秦国继续前进的必经之路。

跟诛灭季君党羽时的狠辣相比,秦昭王对楚外戚集团的「清洗」虽无情,却还是给了一个比较体面的退场方式。穰侯被外放到封地陶邑做他的小诸侯,最终卒于此地。他下葬后,秦国收回陶邑并设了郡,再也没封给别人。随着魏冉等人退出历史舞台,秦国结束了外戚专权的时期,庙堂开始呈现出布衣将相气象。

纵观穰侯的一生,大功多于大过。是他亲手组建了将相铁三角组合,让司马错和白起尽情施展军事才能,也是他让铁三角走向分裂。不管怎么说,秦国在魏冉专权期间四面扩张,变成地方五千里的大国。即使后期有过,他也完全对得起秦国了。

武安君白起:虎狼之师的形象代言人

在铁三角组合中,名气最高、争议最大的人是武安君白起。梁朝史学家周兴嗣在《千字文》里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句话说的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擅长用兵。白起被他排在第一位。唐高祖李渊称赞大唐军神李靖:「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白起和另外三位顶尖军事家被李渊视为「古之名将」的标杆。而在唐朝设立的武成王庙中,秦武安君白起不仅跻身「武庙十哲」,还位列武圣人姜太公、副祀张良之后。他的坐像排在姜太公的左列第一。

这是谈论中国古代军事时无法绕开的狠角色。铁血强秦代出良将,但唯有白起才称得上是秦军「胜利的象征」。秦军的歼敌成果,他占了一半。秦军的经典战例,他指挥的最多。秦军的典型战法,他的贡献最大。被他消灭的韩、魏、楚、赵等国军队累计达到万。如果再算上击伤和俘虏,三晋和楚国大约因白起损失了数百万人口。秦军给山东六国造成的伤亡,一半是由他完成的。于是后世喜欢用「人屠」「杀神」来给他贴标签。

尽管白起没有攻灭过任何一国,但不少人认为,是他的辉煌战绩让秦统一天下的大势变得不可逆转。以至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另一个主角王翦,容易被低估为「摘取胜利果实的人」。

白起是秦国内史郿县(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渭河北)人,《战国策》里提到他的另一个称呼是公孙起。于是有专家推测白起祖上是秦公族,但《史记》没这么写。即使这个说法是真的,白起这一代也已变为没有什么背景的平民。

他的早期经历不明,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是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94年),魏冉举荐他代替老将向寿攻打韩国重镇新城。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统兵出征。新城不是一个小目标,但被他一举攻克。不料,一贯包的韩魏两国集结了4万联军,企图以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消灭白起部秦军。如果换作其他秦军将领,可能会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等待关中援兵到来后,再跟敌军交战。谁知白起毫不示弱,反而主动跟人多势众的敌军在伊阙要塞对峙。他利用魏韩两军之间的矛盾,以半击倍,居然成功全歼敌军,俘虏敌帅,还拔了5座城池。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起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列强之间的平衡,他与恩公魏冉、军中前辈司马错共同掀起了秦国新一轮的军事扩张狂潮。韩国的河外、上党之地,魏国的河东、河内之地,楚国的南阳之地、巫黔之地、鄢郢之地,不是白起、司马错打下的,就是白起的部将打下来的。秦昭王初年的秦国只有内史、陇西、上郡、巴、蜀,后期增加为内史和十二郡,都是铁三角的功劳。

攻必克、战必取的白起,军功还超过了司马错。早期秦军功爵只有18级,大良造是顶级。商鞅是史书记载的秦国第一个获得封君称号的非宗室大臣,而白起是秦人中第一个由大良造获得封君称号的非宗室武将。

白起在37年为将生涯中,摧垮了韩、魏、楚、赵四雄。一连串败仗让这四国将领达成了一个共识——绝对不要跟白起正面交锋。

白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歼灭战大师之一。在他之前的军事家虽然打出过歼灭战,但采用的是伏击的方式,最高纪录是破敌十万。直到白起为将之时,歼灭战才真正在中国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战术体系。

跟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同,白起并不是每战都以大量消灭敌军为目标。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有明确斩首记录的战役只有5次:

假如算上秦昭王二十八年的鄢郢之战水淹几十万楚国军民,白起也只打出了6次真正意义上的歼灭战。其中,杀敌数高于5万的大规模歼灭战只有4次,杀敌数小于等于5万的小规模歼灭战次。另外10次出征几乎都是杀伤较少的攻城略地战。也就是说,在他指挥的所有战役中,歼灭战只占了37.5%的比重。次数不多,效果却惊人。

白起的歼灭战包含了长途奔袭、快速穿插、迂回包抄、分割包围、连续追击等元素。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组织的六场歼灭战各有特点。从有效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白起式歼灭战法的5个特点:

其一,重视侦察,务求知己知彼。他在开战之前必定会多方侦察敌情,以求准确了解全局形势。比如,他敢于在伊阙之战中以寡击众,就是因为探明了魏韩联军将帅不和的情况。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让他总能准确抓住敌军的破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其二,示形误敌,以大范围机动创造战机。白起在伊阙之战使用疑兵,然后让主力部队长途奔袭,迂回到魏军背后。他在长平之战诈败而退,把固垒而守的数十万赵军引出阵地,为两路奇兵穿插敌后拉开了空当。

其三,选择有利地形做决战的战场。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兵力旗鼓相当。敌将赵括满以为秦军无法包围赵军,谁知白起借助丹河河谷的群山把敌军分割成两段,把赵军变成了瓮中之鳖。为了强化包围效果,他还令士兵构筑了坚实的壁垒。

其四,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果断猛攻。他察觉楚国上下离心离德、城池不修、守备松懈,而且楚将庄蹻远征西南夷,带走了不少精兵良将,于是亲自率领数万精兵轻装深入楚国腹地,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楚顷襄王君臣仓皇迁都。

其五,破军虏将后穷追猛打。白起在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等经典战例中都俘虏了敌军主将,并打破了商鞅提倡的兵法教条——「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他总是对溃敌展开连续追击,使敌军疲于奔命,无法重新收拢结阵作战,最终全军覆没。

尽管白起升级了秦军的技战术体系,训练出无数后备将才,但他之后的秦将很少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随着战国形势和作战需要的变化,歼灭战法渐渐被秦军束之高阁。后来的秦统一战争不再追求大量杀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使得白起的歼敌记录在整个战国时期空前绝后,代表了战国战争的最高水平。

有些人认为白起的战绩都是靠欺负二流将领获得的,因为其他战国一流名将没跟他交过手。殊不知,当白起伐赵三年连拔五城时,大将军廉颇和赵奢都束手无策,只好通过攻打齐国来弥补损失。与白起同为「武庙十哲」的乐毅,一生没有参与对秦战事。后来赵奢打赢了阏与之战,廉颇也击败过秦将,但战胜的是别人。以合纵胜秦闻名于世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少年时代被伐魏的白起留下心理阴影。待到他扬眉吐气之时,白起早已是被秦昭王解除了兵权的老卒。

站在战争史的角度来看,白起是历代秦将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战国晚期的军事家有很大影响。

军事家常以敌为师,名将之间往往是相互学习的。白起席卷魏国61座大小城邑时,未尝没有借鉴乐毅破齐时的作战经验。而李牧大破匈奴之战,说明赵军后来已经掌握了白起式歼灭战法,两次大破秦师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秦军在灭六国时已不再执着于追求斩首数,但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的用兵韬略,继承发扬了武安君「计利形势,不拘一格」的作战精髓。

不同于复杂的魏冉,白起是一名纯粹而专注的职业军人。他研究战争,谋划战争,指挥战争,赢得战争,脑子里装的不是战斗经验就是战争法则。这种品格既令他成为出类拔萃的军事家,也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罪犯。

长平之战是他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但他在战后下令杀死了数十万赵军降卒,只放了40名少年兵。这个暴行令他沦为千古罪人、战国最著名的屠夫。以至于普通人提到「白起」二字时,第一反应就是长平杀降。

无论出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还是古代「杀降不祥」观念,白起此举都注定要被批判。尽管人类战争史上从来不缺少类似甚至更糟糕的暴行,但长平杀降无案可翻。因为,在战场上消灭再多的敌人,都没有超出战争的底线。杀降这件事跌破了底线。这可是连白起自己都承认的事。

在此之前,山东六国从来没有真正产生共同阵营的意识,而是把彼此视为跟秦国一样的竞争对手。秦赵在长平恶斗之时,其他五国还分属双方阵营。但白起杀降改变了这一切。诸侯同情赵国,害怕秦国,六国百姓越发「不乐为秦民」。白起杀降后率兵包围赵都邯郸,欲乘胜灭赵。他派使者回国请求秦昭王调拨

更多军粮,好让饥饿疲惫的士兵们有力气发起最后的总攻。可惜丞相范雎听从说客建议,极力反对灭赵。秦昭王也觉得国虚民饥,不如等明年准备充分再攻邯郸,于是下令收兵。

这是武安君最后一次出征。当秦昭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时,双方的立场发生了度转变。朝野上下都赞同灭赵,武安君却出人意料地成为最坚定的反对者。长期以来,世人只把白起当成一个战场指挥家,大大低估了他的战略思考能力。白起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战国名将之一,但他并不迷信武力,对战与不战有着清醒的思考。无奈秦昭王执意灭赵,先后派出王陵、王龁等将领围攻邯郸。结果秦军连连失利,反而被赵、魏、楚联军合力击退。昭王强令重病的白起挂帅,白起却陈述了最终谏言: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罨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令人感叹的是,第一个反思杀降的居然是下令杀降的人。那位杀死赵人最多的刽子手,居然不惜以死劝谏秦昭王接受「释赵养民」的新思路。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指出:「白起是秦兼并战争中杀人最多的将领,但他终于看到了大屠杀给秦带来的危害,因此想要改弦更张,而秦昭襄王则不肯吸取教训,故招致邯郸之战的惨败。」

何止是秦昭王!秦国上下当时都因武安君取得的空前胜利而变得极度狂热。他们认为以强秦灭残赵是轻而易举的,昔日取胜如神的武安君已经老糊涂了,变成了畏战的胆小鬼,不要听他的,不要被他的丧气话动摇作战决心。

秦昭王因为白起反对攻赵而将其免为士伍,并流放到北地郡的阴密县。白起从爵位最高的武安君变成了没有爵位的平民。由于病重,他没有立即启程。在接下来3个月中,诸侯攻秦急,秦军连连退却。但秦昭王失去了理智,不但没有采纳白起的最终谏言,反而勒令白起立即滚出咸阳。在白起抱病出发后,秦昭王还不解气,和范雎等人商议后,派使者赐白起自裁。

在自裁前,白起忏悔了长平杀降一事。「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白起因杀降招致骂名滚滚来,后世志怪小说中不乏以他为反面典型的因果报应故事。长平古战场遗址所在地区流传着「白起豆腐」这道菜,表达着祖祖辈辈对杀降者的诅咒。他忏悔了,但没人原谅。

秦昭王五十年的寒冬腊月,一代名将武安君在杜邮自杀。秦国官史中只留下淡淡的一句——「武安君白起有罪,死。」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他的部将,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秦人怜惜白起,在关中各乡邑纷纷祭祀,以表达《诗经·秦风·黄鸟》般的悲愤之情。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从巅峰坠入低谷。即使秦军众将努力击退诸侯,秦国也无力东出。像白起这样能事先意识到时势巨变的人,恐怕在秦国朝野中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有在血的教训后才能学会认清现实。

好战之君秦昭王悔不当初地说:「今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他终于停止了穷兵黩武的脚步,采纳武安君的最终谏言「释赵养民」。而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君臣,踏踏实实地按照「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的军事战略重新把秦国带出低谷,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布好了大局。

耐人寻味的是,白起跟谁合作都能取得出色的战果。反观魏冉和范雎,他们虽是出色的战略家,但都只有与白起合作的时候才真正取得辉煌。魏冉跟白起分道扬镳后乏善可陈。而睚眦必报的范雎进谗言促使秦昭王下决心杀白起后,居然拿不出像样的对策来破解反秦联盟。

白起是铁三角组合中最后去世的人。他在铁三角中扮演着大杀器的角色。正是他出神入化的歼灭战法摧垮了敌国的武装力量,为司马错和其他秦将攻城略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推出大规模歼灭战打法到第一个反思屠杀的恶果,白起的军事头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公忠报国,爱兵如子,敢说真话,朋而不党,最终在朝中变得孤立。有人祭祀,有人陪他一起死,却没有重臣能拼命救他,没有士兵为他愤而哗变。所有人都知道他善于谋国却不懂得全身,而能保护他的穰侯魏冉和司马错,早就不在了。

贤将司马错:太史公司马迁的传奇祖先

铁三角组合在《史记》中的待遇截然不同:魏冉单独立传,白起与其军中后辈王翦合为一传,司马错出现在很多记录中却没有立传。假如不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诉说家史,我们根本不知道司马错居然是他的祖先。

司马错是秦国内史夏阳人。夏阳原名叫少梁,在春秋时曾经是梁国首都圈,后为秦穆公所灭。后来晋国以及由晋国分化出的魏国,跟秦国在少梁这块土地上打了百余年仗。秦孝公八年(公元前年),秦军拔了少梁城。魏国一度夺回此地,但最终被秦惠文王拿下。少梁作为秦魏拉锯之地,民众归属多次变化。司马错家族没有为躲避战祸迁徙到魏国内地,而是融入了秦国。

说来有趣,铁三角中的魏冉是楚人,白起祖祖辈辈都是秦人,秦人司马错则差点就成了魏人。幸好他的父辈选择做秦民,否则秦国将失去一位绝世良将,而魏国要多一个怀才不遇只能出走他国的兵痴。

他是铁三角组合中最先出场的人,形象也最为正面,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记录。只可惜他的后人没给他单独立传,我们往往只能从其他秦国将相的事迹中看到他的身影。司马错在史书中首次亮相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年)。他一登场就做了件很猛的事——怼张仪。那个一怒而天下惧的大纵横家张仪。

当时巴蜀两国相互攻击,双双请求秦国出兵帮自己。秦与蜀从春秋时就多次交战,汉中郡治所南郑曾经是两国反复争夺的拉锯之地。秦惠文王的第一反应是可以趁机伐蜀,第二反应却觉得蜀道险狭难行,远征胜算不大。而且韩国为了报复战败之仇,又准备兴兵侵秦。如果先攻韩再攻蜀,恐怕会错失良机。可如果先伐蜀的话,韩国很可能会趁机找麻烦。秦惠文王犹豫未能决,与群臣集议。司马错提议先伐蜀,但相邦张仪认为不如先伐韩。

张仪的计划是亲魏善楚,联合两国之力伐韩攻周,挟周天子以令天下,成就王业。他认为蜀国是僻远的戎狄之国,即使攻下来也不得名不得利,不值得秦国敝兵劳众。他力主以控制韩、周为战略重心,主要是因为纵横策士们主要的资源和人脉都在中原地区。如果脱离这个棋盘的话,他很难发挥自己的才智。虽然张仪有率军伐取陕城的经历,但统兵制胜并非他的强项,对伐蜀能否成功抱有很大的疑问。

若是换作一般人,很难在辩论中跟张仪抗衡。司马错的战略头脑不输给张仪,论急智应变自是不如,论深谋远虑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错指出秦国当前的问题是地小民贫,不具备成就王业的实力(彼时秦国只有内史、上郡、陇西等地盘)。当务之急是扩张领土、夺取财富。应该从容易取胜的地方着手。问题是,张仪觉得伐韩劫天子容易,伐蜀困难重重且利益不大。而司马错的看法恰恰相反,伐蜀不仅风险小,而且更容易产生效果。

在他看来,眼下是蜀国主动请求秦国救援,秦军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蜀地,不会在途中遭遇阻击。只要能顺利进入成都平原,蜀军不足为惧,风险比群臣想象的要小得多。灭蜀能广国富民,这对秦国加速发展非常有利。

显然,张仪等智士只熟悉中原而对巴蜀了解不够深,不像司马错深入研究过西南区情。《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蜀地农工商百业兴旺,物产丰富,还能掌握西南商道(即西南丝绸之路的前身),为秦国带来一个远离山东六国威胁的大后方基地。

光是论述伐蜀之利就算了,司马错还直接否定了张仪挟周天子以令天下的王业理论。他认为韩周两国必定会并力合谋抗秦,韩割地给魏,周献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给楚,魏楚就不会跟秦国合作,而齐赵两国也会帮助韩周。这样就会让秦国再度陷入外交孤立的局面。

最终,司马错说服了众人,秦国决定先伐蜀再回头对付韩国。这是秦国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在此之后,秦国把发展重心转向了大西南地区,致力于争夺巴蜀汉中之地。就连张仪都放弃了原先亲魏善楚的计谋,转而尽心尽力拆散楚国与诸侯的联盟,配合秦军众将夺取了六百里汉中地。此乃后话。

为了更好地调动全国资源,秦惠文王派相邦张仪和将军司马错共同伐蜀。当然,职位更高的张仪只是挂名统帅,负责协调战后治理工作,成都城据说就是他主持修建的。实际统筹战事的司马错大破蜀师,攻灭蜀国。他还协助张仪顺势兼并巴国,取得了比原计划更大的成果。灭蜀一事表明,司马错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善于与他人合作建功。智商和情商都超乎众人。张仪排挤过很多人,但跟司马错反而没有出现纠纷。

《汉书·司马迁传》载:「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司马错灭蜀后长期坐镇西南。秦国最初在蜀地采取封国制,把蜀王贬为蜀侯,派陈庄为蜀相,并以张若为蜀国守。司马错攻取的巴地不搞分封,直接设为巴郡。此后,司马错的主要活动与巴蜀军区密切相关。每次蜀地生乱,司马错都会被派去平叛。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年),蜀相陈庄杀蜀侯。据《史记·秦本纪》,秦武王元年(公元前年),丞相甘茂奉命诛杀蜀相陈庄,司马错协助平乱。《水经注·江水注》称:「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秦惠文王恰好在位7年,司马错与张仪「灭蜀」设郡,其实就是秦武王元年平定蜀相陈庄后的行动。①

秦昭王六年,司马错再次率军定蜀,杀死了叛变的蜀侯煇。他此后沉寂整整6年,直到昭王十二年攻魏襄城时,才重新在《史记·六国年表》中露面。他自灭蜀之后,二十多年没有打过外战,以至于山东列国都忽视了他的存在。魏冉在蜀地安定后将其调到中原战场,让这位智勇双全的老将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

昭王十五年,客卿司马错与大良造白起联手攻打魏国的垣城,拔之。秦国出于外交考虑,很快把垣还给了魏。白起在同年南下攻楚之宛城,然后暂时淡出一线,司马错则走到了最前线。这位劳模接下来又先后三次统兵出征。

昭王十六年,左更司马错攻取魏国的轵与邓两座重镇,把河内与河东两个区域的联系基本切断了。秦国封公子芾于宛,封公子悝于邓,封魏冉于穰并复益封陶。

昭王十八年,魏冉、白起、司马错兵分三路,合力进攻魏国河东、河内,共同打下大小城池六十余座。指挥中路军的司马错再度占领魏国的垣,切断了两地魏军联系,为进攻河东的白起西路军和进攻河内的魏冉东路军制造了有利战机。他还审时度势,攻占河雍,决桥取之,让黄河南岸的魏国援军望河兴叹,确保这场大规模攻城围邑战的胜利。

昭王二十一年,司马错率兵复攻魏河内,迫使魏国投降。《史记·秦本纪》称:「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泾阳君封宛。」秦国的河东郡大致在这个时期设立,而河内地区也有一部分被秦占领。

司马错的三次出征将韩魏彻底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他灭蜀之后的第二个事业高峰期。至此,铁三角针对韩魏河东、河内地区的组合拳暂时告一段落。秦国下一阶段的首要打击目标是齐国。魏冉派蒙骜、斯离等秦将出战,让司马错和白起养精蓄锐,准备破齐之后的战争。

在白起横空出世之前,王族智将严君樗里疾的斩首纪录最高,司马错攻占地盘最大。他提议并亲自带兵灭了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为秦国开辟了大西南根据地。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我们就会发现,司马错是秦始皇灭六国之前攻城略地最多的将领。除了巴蜀之外,他跟白起联手夺取了魏韩的河东、河内大片土地,迫使楚国割让了上庸及汉北地(相当于半个秦汉中郡和南阳郡),并亲手拔楚黔中郡。白起歼敌虽多,但在开疆辟土方面不如司马错。

巧的是,秦国每次发生战略方向大转折的时候,指挥第一战的往往是司马错。秦惠文王时代把扩张重心从中原转为西南,始于司马错的伐蜀之计和灭蜀之战。魏冉在秦昭王十二年组织的大反击,也是以国尉司马错为开路先锋。而秦昭王二十七年开始的秦楚五年大决战,司马错指挥了第一战和第二战,皆大获全胜。将相铁三角组合之所以高效,与司马错这个最佳第三人是分不开的。曾经提出灭蜀方略的他,可以与魏白二人共同制订军事战略。三颗秦国最聪明的头脑碰在一起,即使外交上一时受挫,在战场上也能赢回更多。他跟白起一样对战争有深刻的见解,能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战果。司马错与白起经常交替换位,轮流出击,列国防不胜防。秦昭王时代的秦国在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特别是军事领域。秦军在昭王前期还跟齐军互有胜负,后来发展成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虎狼之师,司马错和白起两人功不可没。

由于灭蜀之战的组织难度极高,对秦军的技战术与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马错成功地升级了秦军的长途奔袭能力与山地战能力,让部队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这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军积累的第一个灭大国经验,对后辈秦将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白起擅长斩首这点跟司马错的老战友樗里疾更像,但他出奇无穷的作战思路显然受司马错的影响更多。白起和司马错分别发展了秦军的歼灭战能力和攻城略地能力,让秦军具备了打出更多复杂战略战术配合的资本。这是秦昭王时代的军事扩张成果异常突出的根本原因。

司马错在中原大战中屡屡告捷,但他没有忘记最初的宏大构想。灭蜀只是他战略构想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因蜀伐楚,从长江上游开辟第二战场。他最后一次带兵出征,就是率领10万巴蜀舟师战黔中。从灭蜀至黔中之战,司马错谋划了整36年,终于如愿以偿。由于个人传记的存在,魏冉和白起的悲剧结局是清晰的。没有立传的司马错却在黔中之战大捷后突然销声匿迹。次年楚将庄蹻挥师收复黔中,他的成果毁于一旦。这一路秦军直到白起打赢鄢郢之战后才重新有动作。最终再次平定黔中的是司马错的老战友蜀郡守张若和白起。

有人猜测司马错因战败被秦昭王抛弃了,但楚国方面没有关于击败秦将司马错的说法。况且专权的魏冉不会因此放弃一名功勋赫赫的老搭档。如果这位能专注数十年谋划战事的智将还活着,必定会再战复仇。黔中之战的3年后,他的孙子司马靳已经成为武安君白起的忠勇部将。由此倒推,司马错最后一次是高龄出征,在胜利后不久就去世了。

当后人谈起司马错的历史贡献时,印象最深的是灭蜀之计。王子今先生在《秦人的蜀道经营》中指出:「秦惠文王时期,秦完成了对蜀地的占有。秦人兼并蜀地,是秦首次实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事业的成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如果没有司马错灭蜀,就不会有多年后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秦国就会少一个不输给关中的天府之国。故而《史记·张仪列传》称:「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以灭蜀为始起点,以拔黔中为终点,司马错在西南战略上看得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远。他在铁三角时代的出色表现往往被低估。更令人感慨的是,他的战绩是靠与白起等将不同的另一种兵学思想来实现的。

司马错打下的地盘比白起都多,却偏偏是秦军顶尖名将中罕见的缺少「斩首」记录的将军。这不代表他不擅长歼灭敌军,因为秦军奖励升迁是有歼敌(斩首)指标的。他不可能不杀伤敌人,但不像其他秦将那样刻意追求斩首战果。他的兵学主张是「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和「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由此可知,司马错不以大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本,更接近兵圣孙武「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军事思想。假如他能活到长平之战,也许会带头反对杀降。即使反对不成功,也能在邯郸之战时替开始反思屠杀恶果的白起说公道话。只可惜,司马错跟白起实际上是两辈人,并没有姜太公那样长寿。好在他坚持的兵学道路给王翦、蒙恬等后辈留下了不追求杀伤也能打赢兼并战争的打法。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司马错的战略智慧与用兵才能,秦国铁三角模式就无从真正运作起来。而当他去世后,魏冉和白起失去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功勋长辈,也少了一个调和矛盾的缓冲器。秦国从此再无铁三角式的将相组合。

将相铁三角组合的历史战绩

在铁三角主政时代,秦国的军国大计是由这一相二将三颗秦国最聪明的头脑和秦昭王共同谋划的。定好战略方针后,相邦魏冉抓好内政外交,全方位支持白起、司马错两位将军讨伐诸侯。简约的团队构造、快捷的决策机制、合理的分工方式,让秦国释放出空前的威力。

第一个被秦国铁三角拿来祭旗的,就是跟着齐国攻秦三年的韩魏两国。秦昭王十二年,国尉司马错攻取魏国襄城,初步扭转秦国的被动局面。秦昭王十三年,上郡守向寿和初左庶长白起先后占领韩国的武始和新城。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在伊阙打破魏韩联军,斩首4万,拔5城,创下了空前的歼灭战纪录。他随后又北渡黄河,夺取了安邑以东、乾河以西的韩国土地。

伊阙之战斩首4万,一下子拉大了秦与韩魏之间的实力差距。韩魏元气大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力守住河东、河内。秦军不再需要逐地逐城地蚕食,可以放手采取鲸吞策略。

以魏冉、白起、司马错为轴心的秦国高层,很快琢磨出了一个全新的军事扩张套路:拿下若干重要的进攻跳板(布势)—歼灭大股有生力量(大破军)—趁着敌国重伤不治进行连续打击(抢地盘)……于是该国从此被打残。外交分化与间谍活动始终贯穿全程,并围绕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调整。

新军事战略让秦国的第二轮扩张开始提速。列强均势的格局从此被秦国铁三角组合的新扩张套路彻底打破。韩魏不幸成为第一波牺牲品。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与司马错攻魏垣城,复归还之。同年,白起开始伐楚,可能先攻克了叶县。从这一年开始,铁三角经常会同时攻打两个不同的方向。

秦昭王十六年,司马错取魏国的轵及邓,白起拔楚之宛城,又顺势占领宛城以北的韩国领土(故韩国称「秦拔我宛」)。两人分别在黄河以北与黄河以南作战。

秦昭王十七年,按《秦本纪》与《六国年表》的记录,司马错和白起双双待机。城阳君和东周君来朝秦,秦用垣换取魏国的蒲阪、皮氏(一说是秦出兵攻这两城)。按《编年纪》的说法,秦军又攻打了垣,领兵者不详。同年,魏冉以外交施压迫使魏献河东四百里,韩献武遂二百里,共计得地六百里,几乎抵得大半个汉中郡。这一年创下了秦国接纳诸侯割地的最高纪录。

秦昭王十八年,司马错攻垣、河雍,与白起、魏冉共同攻取魏国大小城61座。这可能是铁三角唯一一次在战场上同台演出。

秦昭王十九年,秦拔赵梗阳②,统兵大将身份不详,也有可能是白起、司马错以外的秦将。

秦昭王二十年,秦拔魏新垣、曲阳。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称秦在此年还攻过安邑。这个方向一直是司马错负责打,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他领兵。白起继续待机。

秦昭王二十一年,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纳安邑及河西。同年,秦军还在夏山败韩军,统兵大将没说是白起,具体身份不详。至此,铁三角组合基本完成了夺取河东地的战略目标。接下来,白起和司马错都被雪藏了几年,相邦魏冉单独运筹破纵弱齐的宏伟计划,另派其他将领代替白起和司马错出任务。

整整8年的连续进攻,打了9场战役,6场集中在韩魏的河东、河内地区。也就是,伊阙之战、拔宛叶之战与拔赵梗阳之战不在那个方向。但伊阙之战与拔宛之战涉及韩魏楚,只有攻赵梗阳一战毫不相关。再加上秦昭王十二年攻魏襄城,十三年攻韩武始、新城,秦在10年内集中攻打了韩魏10次。这个组合拳换哪个国家都是受不了的,也难怪韩魏被打得没脾气。

秦昭王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秦国在诸侯伐齐行动中获利甚多。魏冉也趁诸侯瓜分齐国的机会,于秦昭王二十四年发动第一次围攻大梁之战,但时任魏国丞相孟尝君从燕国和赵国搬来救兵,逼退了秦师。

燕国不与秦接壤,又风头正劲,于是铁三角组合把赵国作为报复对象。白起率兵攻赵三年,夺取5座城邑,赵惠文王君臣只能吞下败果。最终秦赵两国在渑池会盟,签订了停战协议。

在秦国攻打赵国和魏国首都大梁期间,楚顷襄王君臣企图重启合纵,以报当年秦昭王害得楚怀王客死异乡之仇。结果引发了秦楚五年战争。

秦楚五年战争是铁三角组合最后一次合作。魏冉几次赦免国内的罪人,组织移民实边,为赢得战争提供重要保障。司马错在秦楚五年战争中两次大败楚国,迫使楚国割让上庸及汉北地,又夺取楚国黔中地。他在黔中战役胜利后不久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白起发动的鄢郢之战迫使楚国迁都,令楚国从此失去了争天下的资格。秦国疆域从此横跨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

司马错去世后,铁三角组合仅剩魏冉和白起,秦国进入后铁三角时期。魏冉又多次进攻魏都大梁,屡次获胜。两人最后一次合作是华阳之战,15万魏赵联军围攻韩国重镇华阳,白起和魏冉、客卿胡阳联手全歼敌军。

此后魏冉和白起关系逐渐疏远。武安君白起蛰伏9年,直到穰侯魏冉被秦昭王免职后才复出。他与取代魏冉的新丞相范雎合作,在长平之战中消灭45万赵军,奠定了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也是白起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

秦昭王在位56年,期间只有三年、五年、四十年、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这短短6年没用兵记录,最长的持续和平时间也就最后3年,大约89.9%的时间都在打仗,其中大部分战争都是由魏冉、白起、司马错主持的。秦昭王十二年至四十七年,秦国的军事扩张达到了巅峰。随着铁三角组合最后一人离世,秦昭王时代也由盛转衰,秦国直到吕不韦主政时期才重新大举东出。

在上述战争中,最能体现铁三角军事战略特色的是伊阙之战和秦楚五年战争。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作,但如果没有魏冉举荐,没有司马错的襄城战役做铺垫,他没有机会创造军事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算是三人的最初合作。而秦楚五年战争是铁三角组合最完美的一次合作,也是三人最后一次联袂演出。

——————

注释:

①《华阳国志·卷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七年,封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司马错在秦武王三年(周赧王七年)攻楚黔中一事,应该是秦昭王二十七年事误记。另,商於地在汉江以北,黔中地在长江以南。司马错不可能从长江攻打到商於。②今山西省清徐县,是赵国重镇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南边门户。《史记·六国年表》记作「秦拔我桂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8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