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来看,韩国电影的发展动因
社会文化历史中曲折与屈辱是韩国电影创作的现实源泉,分裂—复合—分裂的社会形态和反压迫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韩国电影的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创作风潮的影响下,韩国电影独立创作和自由表达的整体意识不断增强。
总的来说,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发展离不开韩国社会直接的现实需求,商业利益的驱动、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韩国本土电影产业的完善。
观众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年举办汉城奥运会以后,韩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逐渐稳固,社会财富开始向中产阶层积累,社会新兴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并成为韩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这群新兴的中产阶层在有着较强的文化产品消费习惯,并且伴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报纸,广播,电视的普及,人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与欧美国家经济联系紧密的韩国也受到波及,开始在国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点,文化产业成了重点发展对象。
韩国金大中将“电影=经济”,这直接导致韩国文化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异军突起,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年韩国人均观影次数达到4.12次/人,位居全世界平均人均观影次数第一。
美国(3.88次)、澳大利亚(3.75次)、法国(3.44次)分别位居第二至第四,而韩国总人口才刚过万。
世界范围内,韩国不仅是文化输出强国,同时本国国民对于的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同样居高不下。
强烈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带来了韩国各种文化产品生产数量的高增长。在电影消费方面,观众对电影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观众口味越来越独特,对于电影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刺激的层面。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因为其生产创作的特殊性,尤其是融入了韩国民族文化历史,甚至有人将其称为韩国民族电影,因而格外受到韩国本土观众的追捧。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将镜头对准历史遗留问题,底层现实问题并且也对韩国近代以来取得的光荣成绩加以赞扬歌颂,有笑有泪,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既理性也感性,这与韩国观众的消费心理不谋而合。
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上,韩国电影市场有反垄断法和银幕配额。
根据韩国法律,每个影厅每年必须有一定天数(目前为72天)专门放映韩国电影,这是韩国电影生产的基础保证。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金大中执政时期,就推出了“3S政策”,即“银屏、性、体育”,韩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电影在文化产业勃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影政策制定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快慢,韩国政府在明白这一点后,开始制定各种政策支持和保护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
年,韩国政府开始实行电影配额制,是韩国政府为保护国内电影市场不受外部电影冲击,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而实施的国家电影保护政策。
具体要求是所有韩国地方注册的电影院,全年所有放映厅必须放映天以上的本土电影。
年韩国政府开放了对国外进口电影的政策约束,年韩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打着“文化自由”的口号,要求韩国政府取消电影配额制度,多引进外国优秀影片。
韩国相关电影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以“剃光头”的形式,抵制美国这一不合理要求,坚持要求政府维持现有政策,以示威的方式保护韩国电影业。
在“我们不会在荧幕配额制度上让步”的口号下,发起了“光头运动”。电影人还成立了“坚持荧幕配额制度的委员会”,认为韩国电影每年必须上映天以上,荧幕配额制度是推动韩国本土电影发展的生命线。
在内外双方的重压与冲击下,韩国政府最终决定保留电影配额政策。年,韩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将社会资金往文化产业上引导,开放了的风险投资迅速进入电影行业。
年韩国政府重新修订《电影振兴法》,将原来的电影四个分类等级扩大到五个,增加了“限制上映级别”,并设立了新的“限制上映影院”。
这些贴合实际且合理的法律政策,保证了韩国电影产业的基本发展,保持了其市场开放的有效性,促进了韩国电影的繁荣。
年,卢玄武提出了振兴电影的五年计划,韩国电影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年,韩国政府不再对外国电影的上映数量进行限制,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报道,这之后韩国本土电影市场份额虽然略有下降,但是总体依旧高于50%,韩国电影制作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降反升。
新世纪以来韩国电影业在不断地昂扬向上发展,并逐渐在世界电影版图中巩固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之所以能够在韩国本土燃起创作烈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的限制性政策对于初生的韩国电影产业无疑是强有力的保护伞,它使得韩国电影有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现在我们谈及韩国电影,经常会联想到“忠武路”,一条位于韩国首尔的街道,包含了钟路区的栗谷路一直到邻近明洞的退溪路。
它被誉为韩国的“好莱坞”,这里催生了一大批的优秀电影导演,如奉俊昊、金基德、朴赞郁、姜帝圭、柳承莞、崔东勋、李沧东以及许多韩国优秀电影演员。
宋康昊、宋景求、崔岷植、金允石、河正宇、黄政民、张东健、柳承东,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优秀韩国电影,其中不乏闻名世界的奥斯卡获奖作品。
“忠武路”的诞生同样离不开韩国政府的土地政策支持,当时的“忠武路”地价极低,为了吸引优秀的电影企业和投资人,政府有意识地设置了税收以及各种电影创作的补贴政策。
而当本土电影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条件和市场条件逐渐成熟后,韩国政府的电影政策则更加地开放和包容,并有意识地将韩国电影推向了国门之外,参与到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外部电影生产创作的优秀经验,茁壮成长。
而政府则在背后对电影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研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税收减免政策,这些相关制度的出台,不断推动着韩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
自年韩国第一部公映的电影《正义的复仇》,到年韩国电影产业开始振兴,再到年韩国电影受到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