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选择了普京一本书告诉我们背后

俄罗斯,这是一个近代以来一直在国际舞台占据着重要角色的国家。年前苏联解体后,它继承了前苏联的角色继续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而叶利钦走后的普京,一直就是这个角色的主要扮演者。

相信没有人怀疑,在年2月24号以前,普京是全球人气最高的一位政治家。在年夏天,普京在世界地缘政治层面被公认登上顶峰,在全球既让人尊敬又让人畏惧。总之,普京此人的个人魅力,较之他在国际事务上的铁腕手段,似乎更胜一筹。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无数的粉丝。

美国总统拜登一上任,就立即亲自跑到日内瓦去见普京,两人不但签署了数个重要协定。拜登甚至还改变了川普时期一直的立场,开始表示不反对俄罗斯直通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工程。

在亚洲,普京与世界第二大国中国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还与印度也继续保持着冷战以来一直的良好关系。与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的关系也不错。在中东地区,到处也都是普京的朋友,甚至他于年发动的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也一点都没有损害俄罗斯与以色列,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在欧洲,普京也与德法等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告别政坛之前都没有忘记亲自前往莫斯科与普京进行一场告别。熟悉普京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年在彼得堡那次各国政要的大会上,普京体贴地为默克尔披上毛毯的温馨画面,那一刻,就连铁娘子默克尔都羞红了脸。

然而,时间来到年2月24日,一夜之间,这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普京一声令下,挥师攻入乌克兰,从此成为了西方世界中最大的公敌。无数人痛斥他是“刽子手”、“人类毁灭者”。指责和谩骂纷纷而至。正如当年古罗马一句形容迅速从荣誉走向毁灭的谚语:普京是自己把国会山搬到了塔皮安的岩石下。

在这之前,尽管美国人不断发出警告,但在欧洲,许多领导人仍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不过他们不是不相信普京性格的强势和决断力,他们是认为普京这样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还不至于如此丧失理性。

但是,今天的他们终于相信了。这起事件不但是年发生的最大最轰动的一件大事,相信对未来的世界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个世界原本已经建立的秩序一切又很可能将开始走向未知。

不过,无论如何,今天的普京,已经注定会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无论你喜欢,赞美,钦佩,支持,还是讨厌,诅咒,鄙视,反对也罢,所有世人之所想之所思之所议,但对普京这个铁汉而言,都会只如同一些微风拂过,一片空山鸟语,无法奈何之。

所以有人说过:人类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让我们来看看,普京是如何进入这个能决定人类命运的少数人圈子里的,俄罗斯人民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选择了普京。

年,离任的叶利钦深情地对普京说:弗拉基米尔,我把俄罗斯交给了你,你一定要守护好它。当时普京目光坚定,郑重地答应了叶利钦。

刚上任时候的普京雄心勃勃,给了俄罗斯人民一个豪壮的承诺:二十年后,我将还给你们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但是,当时光进入年的时候,俄罗斯的经济依然还没有起色,记得当年有媒体在莫斯科街头采访了一位俄罗斯老人,问他们为什么还要支持普京,老人一脸的无奈,说道:不选择他还有更适合的人选吗?我们只能选他。

然而至今仍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强大起来的俄罗斯。甚至由于这次俄乌危机,在史无前例的空前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俄罗斯的未来也已经笼罩上一层不祥的迷雾。但据最近俄罗斯的民意调查,普京的支持率却不降反升。

从人类整个近代史来看,没人能够否认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不然也不可能整整一百多年来在这个星球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这个民族有彪悍的一面,也不乏理性,有武勇的一面,也不乏浪漫,有野蛮的一面,但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民族,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普京?又为什么这么多年只选择普京?甚至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依然坚定支持普京,或许我们能从一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人一直不相信宿命论,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点本人基本上同意,但也有所保留。命运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人一生的全部概括,从生理上说是从出生,成长,成熟,达到生命的顶峰,再开始衰退,萎缩,直到生命的终点,就如同一条抛物线,每个人都是如此。

而心理则要复杂得多,从开始的奠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却不是按部就班,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人世间,有的人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扬名立万;而有的人这耄耋之龄仍旧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这其中,除了性格的原因,也与社会的大环境,大格局,大趋势也是息息相关的。有人生于盛世,可以乘时代的东风,所向披靡,一往无前;而有人生不逢时,无论怎样发奋图强,筚路蓝缕,然而终究无为而终。所以古人有一句老话:“时也命也”。那些不断蛊惑你的所谓的”向命运讨回公道”,你可以尝试尝试,但也要保持清醒,不要过分委屈了自己,最终头破血流还不自知。

而普京,就正是这样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典型,我们当然从不怀疑他的性格和努力,正是他坚持不懈的性格给自己创造出了机会,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也是赶上了时代的便车,而最终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这些方面在这本书中做了详尽的分析。

该书书名叫:《昔日重来---末代苏联人口述史》,英文名字是:SecondhandTime:TheLastoftheSoviets。是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维奇在前苏联解体后,采访了数十个前苏联人写成的口述史。

它的英文译本于年出版,现在在全世界依然很畅销,在全球最大的购物平台亚马逊上一直排名都不错。最近随着俄乌冲突,又开始火了一把。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还原和分析,既让读者知道了苏联解体背后的无数背景,也能明白普京为何能崛起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简单阐述下。

一、苏联解体的背景

今天的我们,有关苏联解体的背景我们都大都知道个大概。不过这本书不但印证了我们平日里常见的认知,还告诉了我们很多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1.民生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联的民生问题是前苏联解体的最大原因。当年的苏联后期,物资已经极度匮乏。人民常常为买点食品和日用品都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当年冷战时期一位来到莫斯科的美国记者看到这个场面后,就断言冷战美国必定获胜。

而贫穷,这是所有计划经济模式都无法逃避的宿命。我们改革开放前也曾有过类似的问题,但幸运的是,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了那位伟人,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这些问题,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避过了这场危机。今天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阿富汗战争

在保留军事力量压力的理念下,苏联的军工工业挤压了大量民生工业的空间。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任何战争和占领都是一张吞噬经济的巨大血盆大口。前苏联也不例外,在迅速占领阿富汗后,面对这个“帝国坟场”,也迅速掉入了这个泥潭。反观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就极为智慧,打完后就迅速撤离,不仅彰显了自己大国立场,还避免了苏联阿富汗战争的那样的巨大国力消耗。

在人类历史上,占领远比战争更可怕,当年就连富得流油的美国,经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也是元气大伤,最后不得不撤军喘息。同时,战争从来都会出现暴行,而也正是这些传回国内的暴行削弱了苏联人民对军队的尊重。这也是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领导人,他曾经非常受苏联人爱戴,但他一直倾向于西方的某些思维。而选择了对西方的妥协。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袖的那一刻,其实就埋下了这场颜色革命的种子。

如在裁军谈判上让步太大,等于是很大程度上自废武功,而这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书中其中一个被采访的人就形容说戈尔巴乔夫其实要的是法国年轻人把他的头像印在T恤上的快感。还有,西德当年提出给苏联一笔钱,条件是换取苏军从东德撤军。结果戈尔巴乔夫非常仗义,直接一分钱不要就大军开离了东德。这些举措都是对国家的极度不负责任。结果最后仗义和妥协什么也没得到,最终也成为了前苏联的掘墓人。

4.离欧洲太近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卫星国与西方邻国比较,很容易凸显出弱点。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瑞典等邻国相比,东德与西德相比,捷克、匈牙利和同是奥匈帝国的奥地利相比,在经济上都是完全不能相比,相差巨大。同时的经济压力和政治高压,导致这些国家对西方的富裕一直滋滋念念。所以当第一个国家变色后,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迅速形成。

5.民族问题

面对前苏联这样一个强行捏合起来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内部民族矛盾深重。就在苏联解体前夕,杜尚别的塔吉克人就开始攻击当地的俄罗斯人。曾有一个新闻,一直在杜尚别生活多年的一家俄罗斯人最后为保命被逼得不得不以几百美元贱卖了自己家的别墅,去投奔身在俄罗斯的亲戚。

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这样的强人时期,国家还能通过强人压住民族问题,但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一旦流行,民族自决意识必然导致族间冲突开始剧烈甚至发展到仇杀。而民主自决也最终导致了前苏联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的解体。

总体来说,这本书分析得很客观,全面地触及了前苏联解体的主要问题,给后人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有意思的是,该书还有很多有关中国的分析,并数次表现出对中国的赞美和羡慕,认为中国不依赖别国,完全走自己的路,保住了自己的特色和体制,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让很多国家开始对我们敬畏。

分析完上面的历史大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普京崛起的原因,俄罗斯人民选择了普京成为俄罗斯的领导者,并一直执政至今,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正如前面所说,是有着强烈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的。

大国情结

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民族一直都有这个情结,为国家开疆拓土的都是民族英雄,甚至当年的美国也不例外。军人英雄成为总统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俄罗斯这个民族更是不例外,历史上能为国家扩大领土的君主都被称为大帝,甚至连残暴的伊凡,也被人尊称为“伊凡大帝”。

前苏联广袤的面积和超强的军力一直让无数俄罗斯人怀念。在这本书中,很多受访人都表示为当年苏联人的身份感到自豪,而对目前被认为是二流国家的俄罗斯人身份感到羞耻。有的受访人甚至直白地宣称自己就是帝国主义者,就喜欢苏联的那份荣耀。

而普京,敢于对西方说不,使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上站立了起来,自然满足了民众让俄罗斯再度伟大的愿望。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无论俄罗斯强还是弱,都不会被西方接纳,那么,干脆就选择对西方强硬。

2.期盼强人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经济秩序混乱,民生困顿,以致无数俄罗斯人认为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斯大林式的强人来收拾这个乱局。而普京掌握权利后,开始大力打击那些寡头,很得人心。在无数俄罗斯人心目中,让这些人的富有肯定不如让国家富有。同时普京可以用增强的国力去和西方叫板。

其实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并不是普京才提出的。叶利钦也曾要求过,可是当时由于国力和到处有求于对方的原因,欧美人没把叶利钦当成一回事。就这样,既然顺着你们的人被你们无视,那么就难怪俄罗斯会推出和支持普京这样的强人。

所以从根本来说,其实是西方催生出来了普京,也造成了俄罗斯今天的强人政治格局。

3.对资本主义的厌恶

前苏联是一个教育程度很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文豪和思想家。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的大学受教育比例都还在美国之上。在该书中,就说到有一次作者坐地铁,整个地铁车厢的人都在安静地看书。而一个受访者就曾说在她家里就用了一个人的工资,一共订了足足20多种杂志。

而一个民族的阅读程度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思考能力,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和有精神追求的民族。

在这些高素质的人群中,很多人更着重的是追求思想层面的东西,而不大在意物质方面的,他们怀念当年爱读书,讲理想,讲奉献的苏联时代,而厌恶追求物质和金钱的当代。采访中就有人说一百年前是赫尔岑这样的思想家住在伦敦,但现在却都是俄罗斯的寡头们住在那里。而他们的口中只有股票和美食。

4.理想主义

有个人说苏联时代的理想主义是假的,是被逼出来的,其实不对,这是当年很多人的真实情感。就正如我们今天也有很多人怀念当年激情燃烧的时代一样。当年的前苏联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夫妇自愿去西伯利亚支援铁路建设,一路上就睡在火车车厢里的木架上,枕头没有就用手做枕头,褥子没有就在路边收集干草铺在下面。就这样在火车上坚持了七天七夜才赶到目的地。

前苏联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寒地区,有的地方的积雪甚至高达一人多高。一切基础建设都需要从头开始。苏联人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用短短一二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完成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大跃进”。所以以致有丘吉尔对斯大林的盛赞:“他是把一个扶木梨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这一切成果都是和这些理想主义者们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当年那本著名的《古拉格群岛》,描写了劳改营的艰苦生活,也常常被西方人作为斯大林暴政的证据。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当年的自由建设者生活的艰苦也是好不了多少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反映的就正是当年这些人的很多真实的艰苦场景。

而也正是还存在着的这些默默无言奉献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今天很多思想解放的人无法理解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为了国家的重新崛起,为了俄罗斯民族的荣光,为了俄罗斯民族的未来,他们也所以坚定地选择了普京。

最后说下,今天的西方,是希望想让俄罗斯向着他们的方向前进,却没想到却适得其反,他们低估了这个民族的骄傲,也伤害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从而更让他们怀念其过去的荣光。从而也最终选择了普京。

历史长河自古以来就是滚滚奔流,朵朵浪花翻滚之间淘尽了无数浊世英雄。所以这一切至于是对还是错,那么只能让将来的历史来验证了。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无情,也是历史的厚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