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宏观点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通缩大

来源:金融界网

  导读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姗姗来迟。虽然总人口数量略超预期,但人口通缩大势不改,一老一少的占比出现提升。主要亮点和投资机会在结构上,建议   摘要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出生人口万,创大饥荒以来新低,1.3的总和生育率创实施全面二孩以来新低,人口通缩的大势不改。新的结构特征包括“一老一少”占比提升,人口质量红利在提升,以及城镇化的速度较快等。具体来看,有以下八个看点:

  看点一:人口总数14.12亿略超预期,但只看相对年的绝对增长意义不大,因为每年抽样调查的准确度较低,而七普的漏登率创新低。年全国人口共14.12亿,与年抽样数据的相比,增长万人。人口“快速增长”背后的根本原因或是此前抽样调查低估了人口数量。七普的漏登率低至0.05%,远低于五普的1.81%和六普的0.12%。

  看点二:年总和生育率快速下行至1.3,家庭户人口降低至2.62人,人口通缩大势难改,鼓励生育迫在眉睫。宁局长提及年出生人数约为万、总和生育率为1.3,这两项数据较年的万和1.5均大幅下降。而1.3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甚至已低于日本,主要经济体中仅高于韩国,鼓励生育迫在眉睫。此外,家庭户口人口较年减少0.48人至2.62人也印证了人口“通缩”的现实。

  看点三:总人口峰值或提前至年,一只脚已迈进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最新数据,我们重新测算后发现,中性预期下总人口峰值或提前至年到来。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3.5%,距离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标准只差临门一脚。如何构建适合老龄化社会的服务供给体系将成为应对老龄化战略的着力点

  看点四:“一老一少”数量占比超预期,夹层的中年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看点五:人口红利的质量优势提升。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占比高达为15.4%,较六普时的8.7%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

  看点六:人口流动区域分化严重,主要汇向核心城市群、都市圈及自贸港。一方面,浙江/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际常住人口数量远超此前统计,同时黑龙江、天津等部分北方省份面临人口流失。人口流动方向的背后是产业格局、地方财政、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的反映。

  看点七:城镇化进展超预期,预计年能够实现70%的城镇化率。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较年抽样调查的60.60%大幅提高了3.2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普遍规律,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发展区间,我们预计按照当前速度,预计城镇化率将在年达到70%。

  看点八:老龄化未来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三大长期影响,低利率、低通胀、高消费率,需要   目录

  

  正文

  1

  看点一:

  人口总数14.12亿略超预期,

  或由于七普漏登率新低

  年全国人口共14.12亿,与年抽样数据的相比,增长万人。人口“快速增长”背后的根本原因或是此前抽样调查低估了人口数量,导致本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年人口数据相对偏高。本次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宁局长还提到了的实际出生人数超过万,高于当年统计局公布的万,也反映了此前人口抽样数据存在漏登现象。七普的详尽程度前所未有,普查漏登率达到了0.05%,远低于五普的1.81%和六普的0.12%。

  

  2

  看点二:

  总和生育率快速下行至1.3,人口通缩大势难改,鼓励生育迫在眉睫

  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位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本次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宁局长提及年出生人数约为万、总和生育率为1.3,这两项数据不但较年的万和1.5大幅下降,还分别创下了大饥荒和全面二孩实施以来的新低。万新生儿环比年下降18%左右,和前期已经公布的公安部户籍登记数据是较年下降15%左右基本相当。

  我们认为生育率在年大幅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堆积效应正加速消退,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我国生育率将向着1.1左右的长期水平回归。即使是当前1.3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甚至已低于日本,主要经济体中仅高于韩国,鼓励生育迫在眉睫。

  

  3

  看点三:

  总人口峰值或提前至年,

  未富先老难题突出

  根据最新数据,我们重新测算后发现,中性预期下总人口峰值或提前至年到来。日本总人口拐点在年,当年日本人均GDP达到4.4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如何构建适合老龄化社会的服务供给体系将成为国家应对老龄化战略的着力点。

  

  4

  看点四:

  “一老一少”数量占比超预期,

     年少儿(0~14岁)和老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从年的16.8%和18.1%提升至17.9%和18.7%,而劳动人口占比较年大幅降低1.74个百分点,导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升至57.85%。人口结构的改变或将带来“Z世代”和银发经济相关的投资机会。

  

  

  5

  看点五:

  人口红利的质量优势更加显著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教育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一方面,基础教育愈发普及,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六普时候的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从4.08%降至2.67%;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年我国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占比高达为15.4%,较六普时的8.7%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

  

  6

  看点六:

  人口流动区域分化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或胜出

  年普查数据显示,部分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际常住人口数量远超此前统计,浙江和广东的人口数量分别较年的数据增加了10.37%和9.38%。同时部分北方省份的实际常住人口数量低于此前统计,呈现人口流出的态势。人口流动方向的背后是产业格局、地方财政、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的反映。

  

  7

  看点七:

  城镇化进展超预期,

  预计年能够实现70%的城镇化率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较年抽样调查的60.60%大幅提高了3.2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此前制定的年达到60%的目标。按照国际普遍规律,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发展区间,我们预计按照当前速度,预计城镇化率将在年达到70%。

  

  8

  看点八:

  老龄化对中国的三大长期影响:

  低利率、低通胀、高消费率

  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利率的走低,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1)从资金供求来看,人口老龄化下,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都将下降,但资金需求将下降的更快;2)人口老龄化拉低宏观经济增速、进而影响主体的利息支付能力,影响利率;3)人口老龄化社会会降低风险偏好。从人口特征来看,老年人口对风险更加厌恶,更易接受存款或从事基金投资等稳健、低风险、低收益的活动。

  在深度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人口结构老化在需求端对通货膨胀率的抑制作用大于供给端的拉动作用,从而将压低通胀率。需求端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意味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以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投资性需求的放缓,因此将压制总需求并压低通胀。从供给端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引致劳动人口增长放缓,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并推升工资水平,最终可能引致成本推动型通胀。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在深度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人口结构老化对通货膨胀率的抑制作用更大。

  

  

  

  

  老龄化的初期带来消费率提升。参考日韩经验,在一定时期内,随着老年抚养比的增加,消费率不断提高;但两国的消费率和抚养比走势在后期都开始背离,我们认为可能是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会加重劳动力群体的负担以及改变收入预期,预防性储蓄增加,导致社会消费率出现下滑。

  

  

  9

  风险提示

  人口未来增长不及预期;生育政策不及预期。

  来源:宏观长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