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有多重要西方本想给我们挖个坑,反

北京皮炎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8956164.html

近年来,“低碳”、“绿色”、“减排”等词语频频亮相,相关内容更是大众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这不,前不久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问世,与之相关的碳达峰、碳中和在欧美国家不断挖坑的情况下火了!在其红红火火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虑这样几个问题。

碳排放有多重要?

为什么西方要给中国挖坑?

中国怎么做的?

搜图编辑

如果说当今人类所要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气候变化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不断扩大,人类在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滞留在空气之中,日积月累下,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碳排放却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所不可避免的事情。

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种情形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的出现成为必然的趋势。

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主体的碳排放量从升到降的过程中所到达过的高峰值。

对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而言,其早已步入碳排放的下降通道,或者说早已经实现了这里所说的碳达峰。

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显然还未达到。

就拿中国来说,我国目前的碳排放虽然比到年这段快速增长期有所下缓,但总体还是处于增长状态。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人为吸收达到平衡。

其目标在广义来说,可以指所有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狭义来讲,则专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所要实现的就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其实,对于二氧化碳来说,我们说的碳中和和净零碳完全可以通用;

但是对于非二氧化碳类的温室气体来说,则比较难说。

就比如说甲烷,由于具有寿命短的特性,所以只要能够控制其稳定的排放,就并非一定要达到所谓的零排放,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会对整个气候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年的时候,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1.5摄氏度特别报告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中关于2摄氏度的目标,那么全球就必须达到年比减排25%的目标,以及在年彻底实现碳中和。

而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则需要全球达到年比年减排45%的目标,以及在年彻底实现碳中和。

总之就是,全球碳排放需在年到年期间达到峰顶。

那么,当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又是如何?

由荷兰环境评估署年公布的数据可知,年以后,全球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保持在每年平均增长1.4%的频段,并且这一增长速度在年的时候创下新高。

在年至年这10年间,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化石燃料燃烧,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2.6%。

同时,根据国际能源署年的数据,化石燃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前三甲分别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为43.8%、34.6%和21.6%。

根据UNEP的数据,在年到年这十年里,全球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排在第一的是中国,其后分别有美国、欧盟27国和英国、印度、俄罗斯以及日本。

看着似乎中国排放量是世界最多的样子,但是从人均来看,年全球人均排放量是在6.8吨左右,而美国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印度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

然而欧美可不管你这些,在欧美国家看来,我只要我觉得。

早在年的时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但这个公约只是制定了总体的目标和原则,却对各国不同阶段的具体行动目标没有明确的设定。

在年的时候,又达成《京都议定书》。

这个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后的第一个阶段性执行协议,可以说是公约的补充部分。

但是,《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却是一波三折,不但经历了美国的签约与退约,而且还遭到了俄罗斯等国在排放配额上的高要价等。

其正式生效是在年的时候。

本来吧,按照前面的节奏发展下来,地球生态应该会极大的改善,世界应该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嗯,就是这个讨厌的“但是”就似乎已经预示了些什么。

年,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欧美发达国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表面上似乎是为了“环保”,为了全球气候。实际上,却别有用心。

美国曾经提议以现在各国的碳排放规模为基准,按照相应的比例来各自承担减排的责任。

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且不说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所处的水平都不一致,就是各国的碳排放历史都不相同。

咋滴?过往不究?只争朝夕?

要知道,中国近七十几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量相较于美国两百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量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再者,这个提议最大的问题是不以人均来算,而是以总量为标准。

而且一旦超过这个国家应该有的排放额度,那么超过的国家就要向其它没有超过的国家交“环保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先生曾在一档与此相关的访谈中说到:“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时间来到年,这一年的12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届缔约方会议,并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巴黎协定》。

截止年底,共有全球个缔约方签署了该协议。

在此次会议上,欧美依旧开始搞事,在“环保费”这一计未成的情况下,一个新的计策又缓缓露出獠牙。

此计就是“碳排放权”,这是一个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概念。

“碳排放权”的提出,意味着碳排放这种行为开始被资本化。

也就是说,在自己配额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别人购买配额的形式获得,后者在替前者完成减排的任务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收益。

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的气候协定不过是发达国家换个形式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的方式。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自然首当其冲。不只是对于中国来说,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

倘若这些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是不二的选择,然而发展工业就必然会产生碳排放,这就会受限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中,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发展,以金融和高科技制霸全球。

这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公平吗?

同样借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先生的话来说:“我对公平的理解,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所以我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那么,碳排放权重要吗?重要。

有多重要?碳排放=发展权!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来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

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和中期,会有大量高耗能产业的随同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入,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高耗能产业逐渐饱和的情况下,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增长将进入低速增长状态。

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之下,中国在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3.9%,年仍有35.9%。

与德国、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率高出5到10个百分点。

从历史上看,韩国的工业化率在年达到41.9%的峰值,美国的工业化率在年达到39.1%的峰值,日本的工业化率在年达到36.6%的峰值。

年,中国粗钢总产量为8.04亿吨,是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钢铁总产量的两倍多。

高能耗产业的规模扩张虽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拉动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一种,它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在未来,由气温上升引起的各种极端事件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例如,倘若任由温度升高,根据气候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预测,年后粮食产量将继续因干旱而下降,年将减少9%。

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情况将比预期的更严重。

人类从轻纺工业起步,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时代,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在未来,还会进入一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时期,这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增加人均收入。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就开始调控国内的经济结构。

特别是年以后,第二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

可以说,通过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环保技术,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最佳途径。

这也是为啥中国清楚地知道,西方国家所谓的“环保”话题是一个“阳谋”的情况下,中国还承诺到年达到碳高峰,到年实现碳中和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还与中国当下的能源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仅在年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煤炭产量不仅超过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7%,而且煤炭方面的消费量在世界的占比更是高达52%。

并且,当年全球煤炭产量最大的5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就占据了其中的30席。而煤炭由于自身的热值优势,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向绿色低碳转型,将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但是,虽然挑战巨大,未来煤炭行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速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其效果也是显著的。

在年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是57.7%,与年相比已经降低了10.8个百分点。

年以来,累计退出的煤炭过剩产能就超过了8亿吨,而仅仅是在年淘汰停建缓建的煤电产能就高达万千瓦。

同时,我国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

就比如说在新能源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约万千瓦,到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4.14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63%。

其中,风力发电2.1亿千瓦,光伏发电2.04亿千瓦,新能源发电亿千瓦,共占总发电量的8.6%。

可以说,中国承诺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到年实现碳中和,并非完全出于被动。是因时所需,顺势而为的。

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西方本想给我们挖个坑,却不想是徒做嫁衣,反被中国改写世界格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平衡经济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探索中更加容易被其它发展中国家所参考、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