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最小,四处挨揍的韩国,凭什么能是战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被称为了战国七雄,正如春秋五霸一样,基本每个国家,都有那么一处高光片段,哪怕势弱的燕国,也有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的巅峰时刻,唯独韩国,这个和现代国家重名的政权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阅读《史记·韩世家》就会发现,韩国参与的战争不少,但总处于被虐的一方,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基本上是“秦拔我xx”、“秦伐我”、“魏败我”、“魏攻我”......
等到了公元前年,秦赵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爆发了长平之战,打得你死我活,结果主人韩国却吓得大气不敢出,其场景宛如在日俄战争中的大清。
地图上,韩国国土最大面积,也不过9万平方公里,是七雄中的倒数第一,还没有楚国的五分之一大,而且正因为处在中心位置,才能方便挨打。
这难免让人感到疑惑,地盘最小,四处挨揍的韩国,凭什么能算是七雄?不妨来分析分析原因。
1.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韩国势弱,虐虐小朋友还是可以的,三家还未分晋的时候,算是韩国的一段高光时期,公元前年,韩国进攻郑国,随即占领了阳城,前年,趁着齐国内乱,韩国进军桑丘,前年,韩哀侯和赵魏瓜分了晋国,第二年顺手就将郑国全部吞并,都城迁徙到了新郑。
春秋时期,宋郑这几个国家,也能算是二流势力,韩国能够消灭掉它们,说明本事还是有的。
2.地形上带来的优势
韩国的国土,东至林州,西至韩城,北至长冶,南到沁阳,占据了山西、河南、山西的小块,处于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赵魏韩三家忙着分晋的时候,韩国宰相段规就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韩康子很纳闷,“成皋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要这块破地干嘛?”段规却回答说:“臣下听说一里大小的地方,能牵动得失千里之地的决定,是因为地势有利。万人之众能攻破三军,是因为出其不意。您采用臣下的意见,那么韩国一定能取得郑国的土地。”
段规的话一语成谶,成皋不但成为了韩国灭郑的发起点,在后来多场战役当中,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缓冲地。
韩国三川郡和上党郡牢牢相连,背靠两大山脉,南有黄河作为地理屏障,有着天然的战略优势。
3.变法富强,科技树点满
公元前年,韩昭候启用法家申不害作为宰相,在韩国展开了变法。
申不害展开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主集权,首先便是对韩国内部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收回他们特权和封地,清理财产,充盈国库。
其次整理官员队伍,“见功行赏,因能授官”。
军事上,申不害亲自担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亲兵收编进入国家军队,并且严加训练。
地处中心,拥有战国最大铁矿的韩国,也创造了核心科技,兵器制造上遥遥领先:“天下之宝剑韩为众,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凭借改革带来的富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即便是到了前年,韩国已经大幅度衰弱,依然能够拉起10多万大军投入到伊阙之战当中对抗秦国。
4.左右逢源,见风使舵
正如之前所说,要打韩国的人很多,但是每次爆发战争,韩国的队友也不少,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愿意看到谁因为吞并了韩国而一家独大。
战国前期,军事改革强大后的魏国攻韩,赵秦齐前往营救,等到了战国后期,变法后的秦赵攻韩,齐魏楚也在帮忙提供支援。
其中著名的“围魏救赵”故事,庞涓第二次出兵攻打韩国,便是受到了齐国的干涉,在回军过程中战败,自刎而死。
作为一个力量的平衡点,韩国反而获得了喘息的空间。
5.千年王八万年龟,撑到最后就算赢
战国中期,中山国也勇猛过一段时间,也不比韩国弱,为啥不能算七雄呢?归根结底,毕竟它是被赵灭的,而非秦国。
“七雄”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东汉班固《汉书》里应劭说的一句话,“七雄,秦及六国也。”在应劭看来,秦加上被其消灭的六国,成为了这一部分历史的主要构成者。
战国时代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打过酱油:比如宋、卫、中山,因此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将六国加上这三国并称为九国。
只是这些国家影响比起韩国要更低,再加上他们和秦始皇统一天下也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唐代的《史记索隐》就认为:“六国者,韩、魏、赵、燕、楚、齐是也。与秦为七国,又六国与宋、卫、中山为九国。其三国盖微,又前亡。”干脆就忽略不计了。
在长平之战时,韩国丢掉了上党地区,加上其他国家的巧取豪夺,国土面积已经缩减到了只有3万平方公里,成为了秦始皇第一个消灭的国家,但是从实力上来看,支撑这一刻已经算是不错了,正因为这份坚挺,获得了七雄的名号,也算是对韩国的一种肯定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94.html